百度又要做医疗了。
这次疫情显然让百度尝到了久违的甜头。截至3月13日,百度在疫情期间与平安好医生、春雨医生等互联网医疗平台合作,累计为2500万用户提供免了免费问诊服务。
裁撤医疗事业部三年后,百度独立注册百度健康公司并进军互联网医院的一系列动作,想必也与这份红利直接相关。从业务上来看,百度健康目前对百度问医生及百度医典做了整合,仍隶属于移动事业部。
这也是从风口跌落后,一直不温不火的互联网医疗翻红的时机。
从1月底开始,用户即便偶有病痛,也万万不敢冒着感染风险走进医院,春雨医生、平安好医生们成了重要的线上看病渠道。
对于糖尿病、心脏病等慢病患者来说,阿里健康、叮当快药这样的医药电商,更好地解决了缺药的问题。
其中,相比于其他中小玩家,阿里、腾讯已经在医与药之外更近一步,着手打通支付环节。
也就是说,诊疗、药品、支付这几个重要环节已经山头林立。
然而,业内人士告诉虎嗅,一旦疫情过去,非刚需的依然不会变成刚需,在线问诊毕竟还是隔靴搔痒,而互联网医疗的规模化至少还要几年。
而且值得注意的是,一些公立医院正在通过自建互联网医院的方式打通线上线下,如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等。
这也将是互联网医疗平台接下来可能面对的强劲敌手,从权威性、区域性等各个角度来看,公立医院的自有平台都更能俘获人心。
在整个行业10多年还在发展初期的情况下,留给百度健康的空间无疑更少了。
截至发稿时,百度并未就百度健康此时独立的原因及未来具体业务方向作出回应。
起大早赶晚集的百度
自卖血友病吧、魏则西等事件后,大众虽然习惯性地使用这个国内搜索引擎老大,但也从没放下过对百度的怀疑。
于是,百度健康成立的消息传出后,网友的反应大多依然是——
“害怕……”
“莆田医生在线坐诊?”
“水一百度就开,人一百度就完。”
……
即便如此,从2010年与好大夫在线合作编辑百科中的医疗词条开始,百度从没放弃过医疗。
医疗内容、挂号、线上问诊、可穿戴健康设备、医药电商(药直达),是百度在移动医疗时代开启时就做过的尝试。
然而,这些动作在2017年2月戛然而止。彼时,仅仅成立两年的300人规模的百度医疗事业部遭整体裁撤。
黑天鹅事件被视作是这次撤退的主要原因。但从前百度医疗事业部资深产品经理李俊明的描述来看,百度内部早有各种端倪,“这一结果或许在两年前就已经注定了”。
2015年中,百度推出百度医生,李俊明参与挂号产品的设计。本意是好的,解决患者线下看病一号难求的问题,以此切入医疗服务。
但百度医疗事业部内部更看重短期的挂号量KPI考核,“第二季度要完成第三季度的任务,第三季度要完成全年任务”。
一时间,补贴、买流量等手段齐出,产品的实际体验也大打折扣。
面对医疗这一对安全要求极高的慢行业,百度求量的激进以及一系列为了盈利损失声誉的做法,令其与医疗服务渐行渐远。
而当2017年2月,李彦宏说出百度“并不是终止进军医疗领域,而是希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入医疗”这句话时,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已经从2009年的2亿元狂涨到223亿(艾瑞咨询数据统计)。
好大夫在线、春雨医生、丁香园、平安好医生、叮当快药等互联网医疗平台经过了一番跑马圈地,分别在线上挂号、问诊、诊后服务、医药电商、医生服务等各个环节占据了一定的流量。
作为刚需,医疗这座金矿不仅吸引到了初创企业,巨头们对其亦虎视眈眈。
在2014年收购了中信21世纪后,阿里在医疗领域势头迅猛。阿里健康凭借自身电商优势,陆续与政府、药企达成合作,在医药电商中站稳脚跟,再为日后谋划。
腾讯则靠买买买,先后投资丁香园、微医(前身挂号网)、卓健、医联等,利用几家已有资源实现自己连接医生、用户、医院三者的野心。
而起了个大早的百度,一系列花里胡哨的业务实际积累下来的只有流量,且按照李俊明所说,也是十分粗糙的流量。
再加上信任危机,离场前的百度医疗其实在百家争鸣中早已失掉了先机。
即便在2018年百度世界大会上,李彦宏亲自为百度的AI眼底筛查一体机站台,并宣布将向贫困县捐赠500台(以一台10万的价格来说,这并不是小数目),但百度的医疗动作依然泯然众人矣。
靠疫情翻红
就在此时,随着流量争夺战告一段落,互联网医疗存在的意义也备受质疑。各路玩家最早的思路——把线下就诊模式往线上一搬,似乎并没有解决什么问题。
顶尖医院的号,患者还是要找黄牛买。真到难受的时候,线下医院依然会是首选。
患者并不愿意为这样的服务买单,单薄的问诊模式也不可能让医院付费。与此同时,流量成本越来越高,却没有变现途径。
即便强如阿里健康,2019年年报显示的亏损也仍有9176万元。
一时之间,玩家们纷纷选择向医疗产业链深处走,大多通过自建或与公立医院合作互联网医院摸索立得住的商业模式。
然而新政频发,对诊断、网售处方药和互联网医院的监管收紧,这一赛道还是从风口跌落。
虽然在2018年随着国家级“互联网+医疗健康”落地细则发布,互联网诊疗的标准明晰,互联网医疗在政策加持下回暖,平安好医生也顺利登陆港股。但行业依旧不温不火。
直到新冠疫情爆发,这场慢反应才被投下了重磅催化剂。
最直观的反应是数据。
疫情期间,叮当快药线上日订单量约为同期的8倍,App日活相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10倍。
根据企鹅杏仁集团总裁马丁介绍,1月20日~2月29日期间,平台新增用户46万,同比增长60%,且目前仍在稳定增长。疫情期间,平台累计服务患者超过600万人次。
阿里健康的在线义诊开通后,平均每小时有近3000人发起线上问诊。京东健康疫情期间的日均问诊量为10万左右。
联合了平安好医生、春雨医生等平台的百度,截至2月20日,接受了超过670万人次的问医生,页面浏览量超过2.6亿人次。
“疫情让在线诊疗有了更多的用户需求与使用场景。经历此次疫情,线上诊疗将走向普及化,成为患者就医的新选择。”马丁告诉虎嗅。
财通证券分析师张文录则预计,未来网售处方药政策将持续逐步放开,该业务将显著增厚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利润,利好已与大医院建立合作、可获得处方且符合监管高要求的行业龙头。
期间,国家卫健委鼓励大力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的通知,也为互联网医疗的翻红再加了码。
百度选择在此时高调重拾健康,看起来也是一个不错的敲门时机。